7月30日,中国-中亚荒漠化防治合作中心在宁夏回族自治区林业和草原局正式挂牌成立,这将为绿色“一带一路”建设贡献“宁夏经验”和“中国智慧”。
从草方格防沙固沙,到光伏发电遮阳治沙;从沙海种玫瑰,到沙漠养“海鲜”;从柯柯牙全民植树“大会战”到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阻击战……防沙治沙,新疆从未停止。自1978年启动“三北”防护林工程以来,新疆各族人民始终团结一心,一茬接着一茬干,在40多年的实践中,创造出一个又一个“新疆智慧”。
盛夏时节,走进赤峰市翁牛特旗,一条条穿沙公路如金色绸带穿越沙漠,一个个草方格牢牢锁住流动的沙丘,一片片黄沙在治沙人向荒漠挺进的誓言中退却。
“沙漠不是敌人,它是一种生态现实。”张宇清一语道破。他提出:沙漠是一种长期存在的自然生态系统,人类不应幻想“消灭”它,而应在尊重自然规律的前提下,以科学手段谋求生态平衡与人类福祉之间的动态调和。
阿拉善盟是内蒙古乃至全国防沙治沙的主阵地,肩负着防沙治沙、保卫黄河、守护河西走廊生态安全的重要使命。三大沙漠锁边林草带的合龙,是阿拉善盟牢固树立“两山”理念在干旱荒漠区的生动实践,也是向荒漠要绿色的伟大壮举。
位于青海海南藏族自治州共和盆地的塔拉滩干旱少雨,荒漠化率曾高达98.5%。近年来,海南州探索“光伏+生态+农牧业”,实现光伏治沙、板下富民。塔拉滩荒滩变绿洲,带动当地绿色发展。
近日,随着最后一片草方格在内蒙古阿拉善盟的巴丹吉林沙漠南缘铺设完成,一条长达1856公里的防沙阻沙锁边林草带实现全线闭合,标志着位于阿拉善盟的巴丹吉林、腾格里、乌兰布和三大沙漠锁边林草带合龙工作完成。
近年来,四川省荒漠化综合治理成效显著。“十四五”期间,全省累计投入省级财政专项资金5.66亿元,争取中央预算内投资逾10亿元,累计实施防沙治沙178.81万亩、石漠化综合治理64.67万亩。全省以“科学防治、兴业利民”为核心理念,统筹推进荒漠化综合治理,昔日的不毛之地重披绿装,更成为群众增收致富的新沃土,为筑牢长江黄河上游生态屏障写下生动注脚。
近日,在宁夏中卫市,随着腾格里沙漠固沙锁边工程全面完成,腾格里沙漠东南缘形成了一条长约153公里、宽约10至38公里的防风固沙锁边林草带,有力筑牢了西部生态绿色屏障。
仲夏时节,位于新疆和田地区于田县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的10万株玫瑰,正灼灼绽放。这些沙漠玫瑰根系发达,可以固定沙丘、防止水土流失,正是去年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阻击战锁边时种下的。